

大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科研方法

开课时间: -
当前课程已结束 距离课程开始还有 加入课程 课程进行至第 周,共
人参与
开课院校 武汉大学
建议学习时长 32 课时
学科分类
适用专业 人文 社科
  • 科学和人文的融合--科幻片赏析
    1. 爱和孤独-《星际穿越》中的人文
    2. 存在和证明-《超体》中的哲学
  • 科技史反思
    1. 我们为什么能成为优胜者-历史的智慧
    2. 科技史上的负面事件-科学需要被约束
  • 科学伦理和价值观
    1. 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
    2. 学术不端案例分析
  • 科学素养
    1. 好奇心-人类进化的源泉
    2. 如何养成科学素养
  • 科学的一般过程
    1. 科学家是怎么炼成的
    2. 如何完成一个科学过程
  • 人文的本质
    1. 人文的思维方式
    2. 人文的关注对象
  • 科学的本质
    1. 科学的思维方式
  • 科学与人文的冲突
    1. 科学和人文为什么渐行渐远
    2.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“和而不同”
  • 科学和科学家的评价
    1. 科学的价值
    2. 科学家的精神

课程定位于启发对科学和人文的思考,使学习者能从潜意识中客观地评价科学,理解人文现象,尊重人文文化,启发对科学方法的认知,能够理解科学和人文在原点性知识,在思维方法上的同一性,理解科学与哲学的不可分割性,为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建立价值观和方法论方面的基础。

课程尝试通过十讲、二十个短视频,按照理解科学,欣赏科学和热爱科学的路线分析科学和人文的和而不同关系,引发学习者的思考。分析好奇心对科学的重要性,从哲学的角度讨论科学和人文的关系,讨论科学在人类进化中的重要作用,分析科学的弱点,分析两种文化,讨论科学和人文渐行渐远的原因,分析两个科幻片,欣赏科学和人文的融合之美,讨论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对象,讨论人文的思维方式和关注对象,讨论科学的伦理和价值观,讨论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,讨论科学成果和科学家的评价。

课程团队

陈厚桂

武汉大学

陈厚桂

武汉大学

2006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,之后进入武汉大学工作。自2008年涉足大学生科学教育方法研究和实践,创立了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,获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,武汉大学教学成果奖四项,指导学生获得各种奖项一大批。主持武汉大学核心通识课《大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科学方法》建设。在科学研究方面从事电磁探伤、机器视觉、电力传感器网安全性评价等研究。

推荐课程 查看更多  

提示

您当前登录的不是学生账号!
请先退出后用学生账号登录。

退出当前账号
提示

抱歉!
本课程暂时不对外校学生开放。

去看看其他课程
提示

恭喜~您已经成功加入《大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科研方法》

开始学习